5月16日晚,中鼎股份發(fā)布公告稱,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安徽特思通管路技術有限公司近期收到客戶的通知,公司成為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C01項目熱管理管路總成產品的批量供應商。本次項目生命周期為6年,生命周期總金額約為4.0億元。
中鼎股份指出,公司一直致力于發(fā)動機及電池熱管理系統總成產品的研發(fā)與配套,公司旗下TristoneFlowtechHoldingSAS完成國內項目落地之后,安徽特思通更是成為汽車熱管理系統總成產品的高端供應商,本次熱管理系統總成產品采用TFH領先的熱管理系統總成技術。此次得到零跑科技的認可,將對公司進一步拓展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管路總成配套業(yè)務產生積極作用。后續(xù)公司將按客戶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上述系列產品的生產。該事項對公司本年度的經營業(yè)績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但將對公司未來汽車新能源領域市場發(fā)展及業(yè)績產生積極的影響。
據中鼎股份一季度報告內容,其一季度營收約32億元,平均每年0.67億的零跑項目熱管理管路總成產品的訂單來說相對于其營收來說絕不能算是大訂單。但中鼎股份指出的一個觀點卻是耐人尋味的,“對公司未來汽車新能源領域市場發(fā)展及業(yè)績產生積極的影響”。
畢竟在新能源汽車漸漸成為行業(yè)發(fā)展方向,且新能源汽車份額逐步增加的背景下,哪個零部件供應商會不希望成為新能源汽車企業(yè)的伙伴呢?要知道,在新能源汽車概念大火的那段時間里,但凡沾上新能源汽車概念的上市公司幾乎均出現過一波大規(guī)模股價上漲,其中尤以鋰電池系最為突出。相較于訂單金額,或許眾多供應商更期待一次打入新能源汽車界的機會,并且以此打開新能源時代的大門。
新能源汽車風起 汽車供應鏈轉型迫切否?
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數據,1-4月,汽車產銷858.6萬輛和874.8萬輛,同比增長53.4%和51.8%。而新能源汽車產銷雙雙超過70萬輛,分別達到75.0萬輛和73.2萬輛,同比增長2.6倍和2.5倍。數據可見,新能源汽車的熱度已經遠超行情。
汽車行業(yè)肉眼可見的變化會不會掀起一場革命式的變革呢?尤其是針對供應商們。
在過往的一段時間里,動力電池寧德時代短時間內崛起成為了獨角獸般的企業(yè),電池裝機量不斷增長,并在A股市場十分高調。這很難說不是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催動。但是,寧德時代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汽車分析師林示指出,寧德時代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為其動力電池方面的技術成就,新能源汽車風口的催動。但于我國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政策也有著分不開的關系。
據了解,2016年,政府要求電池企業(yè)必須滿足《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yè)規(guī)范條件》并進入相關企業(yè)目錄,而采用目錄外電池的新能源汽車無法獲得補貼,松下、三星、LG等外國電池廠商被排除在外。寧德時代也在2016年和2017年不負眾望的大步前行。
可作為一個數以千記零部件構成的大型消費品,新能源汽車難道就沒有其他零部件可以挖掘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此“獨角獸”雖不可復制,但對于眾多零部件供應商機會還是有的,正如中鼎股份指出,“對公司未來汽車新能源領域市場發(fā)展及業(yè)績產生積極的影響”。
事實上,國內外眾多巨頭級別的零部件供應商早已展開了應對新能源汽車行業(yè)變革的轉型。在剛剛過去的上海車展上,博世展出了包括燃料電池動力模塊、燃料電池電堆、電子空氣壓縮機、燃料電池控制單元、電橋等關鍵零部件;大陸集團展出了電池碰撞檢測系統、電子高速轉子位置傳感器;博格華納在本次車展上帶來了其一系列的電動車解決方案,包括電驅動模塊、逆變器、控制器、驅動電機、電池、冷卻液加熱器等電氣化新產品……
汽車分析師林示對《道哥說車》編輯表示,新能源汽車雖然正在興起,但相對于傳統車型比重仍太低。對于眾多供應商來說,傳統零部件方面成熟的優(yōu)勢不可放棄,新能源汽車方面也早早下手轉型,墨守成規(guī)絕不是好事。
大分工時代 汽車界的小米難出現
巨頭級別的零部件供應商轉型,眾多供應商不斷承接新能源汽車方面的零部件訂單,甚至不乏有關鍵性零部件的生產,那么整車制造商將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一個設計和整合型的企業(yè)?
從目前眾多市面上出現的新能源汽車來看,來自各界的供應商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華為、百度等的車機系統,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孚能科技、LG等的動力電池,以及來自眾多上游供應商的芯片、電子電控設備等。這其中不乏一些關鍵性的零部件,而這種場景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呢?
作為出貨量全球前三的智能手機品牌,小米手機設計、整合,處理器來自高通,屏幕等部件也來自其他供貨商。那么新能源汽車企業(yè)是不是也會成為“小米”呢?汽車分析師林示指出,新能源汽車企業(yè)成為以設計、整合為主的企業(yè)可能性不大,縱觀汽車工業(yè)發(fā)展時,關鍵性技術以及一些重要零件的設計生產標準一定是由整車制造商掌握的。但也不太可能形成供應閉環(huán),這樣資金壓力太大,即使強大如特斯拉也不行。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寧德時代、LG等幾大動力電池生產商已經幾乎壟斷了新能源汽車的供應渠道,但各大整車制造商始終沒有放棄在動力電池方面的投入,除了電池包的設計以外也在通過投資等方式把握動力電池供應渠道,比如大眾與國軒高科的“聯姻”。并且,各大整車制造商也頻頻對芯片等重要零部件領域下手,比如大眾、吉利等都透露過要自研芯片。此外,與燃油車生產歷史類似的“套路”也始終未被整車制造商們放棄,純電平臺均是各大整車制造商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重要步驟。
眼下,新能源汽車正在掀起一場變革,在這場變革中無論是零部件生產商還是整車制造商,未雨綢繆式的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或許才是正解。正如中鼎股份此次公告“該事項對公司本年度的經營業(yè)績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但將對公司未來汽車新能源領域市場發(fā)展及業(yè)績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其實可以理解為:錢不多,但值!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道哥說車
本文地址:http://www.healthsupplement-reviews.com/kol/14688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