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大牛說
  3. 安全國民車怎么造?設備、生理、心理設計都不能少

安全國民車怎么造?設備、生理、心理設計都不能少

在“2015山東國際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展覽會”開幕上,展方推出了名為“同呼吸 共藍天 攜手打造安全國民車”的大型公益活動,并提出“打造安全概念傳播行業(yè)正能量”的口號。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車能稱得上安全國民車呢?本文將與大家一起探討“安全”這個話題。

安全,是現(xiàn)代汽車學上最重要的議題。國家標準(GB/T 28001)對“安全”給出的定義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損害風險的狀態(tài)"或"將人員傷害或財產(chǎn)損失的風險降低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針對車輛安全,我們從設備安全、生理安全、心理安全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設備安全”分為“主動安全”與“被動安全”。

一般而言,主動安全與被動安全配備的區(qū)分,主要是以發(fā)生意外時的撞擊做為區(qū)分。主動安全配備大略是指發(fā)生撞擊之前所做的輔助裝置。這些裝置在車輛接近失控時便會開始作動,以各種方式介入駕駛的動作,希望能利用機械及電子裝置,保持車輛的操控狀態(tài),全力讓駕駛人能夠恢復對于車輛的控制,避免車禍意外的發(fā)生。常見的ABS、VSC等駕駛上的輔助裝置,便是屬于主動安全配備。

被動安全裝置是指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能盡量減小人身損傷的安全裝置,包括對乘客和行人的保護,希望透過固定裝置,讓車室內(nèi)的乘員,固定在安全的位置,并利用結構上的導引與潰縮,盡量吸收撞擊的力量,確保車室內(nèi)乘員的安全。當事故已經(jīng)發(fā)生后,我們應該考慮的是應該怎樣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這些特定的安全輔助措施,其主要包括安全玻璃(將鋼化玻璃與夾層玻璃相結合。鋼化玻璃破碎時分裂成許多無銳邊的小塊,不易傷人。夾層玻璃共有3層,中間層韌性強并有粘合作用,被撞擊破壞時內(nèi)層和外層仍粘附在中間層上,不易傷人)、安全帶、空氣氣囊和轉(zhuǎn)向柱能量吸收裝置等。

對于小型電動車來講,設計優(yōu)良的車身結構是被動安全的主要課題。有研究表明,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絕大部分的碰撞能量被車身所吸收。如下圖所示,安全車身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構成:前后碰撞吸能區(qū)、結構堅固變形量小的車室結構、合理分散傳導應力的籠式結構。

安全國民車怎么造?設備、生理、心理設計都不能少

對前后部碰撞變形區(qū)的基本要求是應擁有柔軟的吸能區(qū),以便當碰撞發(fā)生時能吸收較多能量。在正面碰撞中,車身前后部碰撞變形吸能區(qū)的變形越大,吸收的碰撞能量就越多,產(chǎn)生二次碰撞的能量就越小,使得傳到乘員室中的撞擊力也就越小。基于此,當前小型電動車常見的前艙電池布置,其實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電池及固定框架本身是一個堅實的結構,無法吸能;其次,因其質(zhì)量大,存在穿入駕駛室的風險;如果采用的是鋰電池,那么電池一旦在碰撞中被穿刺,有發(fā)生二次事故的風險。

安全國民車怎么造?設備、生理、心理設計都不能少

小型電動車車身的第二個誤區(qū),是把鋼板覆蓋件當作安全結構,其實覆蓋件或者蒙皮在碰撞中幾乎不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內(nèi)部的鋼梁結構。沒有科學合理的去設計能夠傳導應力的空間籠形桁架結構,而是一味去按感覺去加厚鋼板的厚度,這樣就南轅北轍了。

小型電動車車身第三個需要現(xiàn)在引起關注的是行人保護,我們大部分的小型電動車行駛在人多的街道或者人行道上,人車混雜的情況較多,而保險又還不完善,那么怎么在發(fā)生事故時將傷害風險降到最低,其實是要引起廠家和行業(yè)來關注的。在一起標準的行人碰撞事故中,行人的小腿,膝蓋,骨盆,胸部和頭部,是最常見的受傷區(qū)域。目前流行的降低受傷的方法是降低保險杠高度,減低保險杠硬度(尤其是左右邊緣),減緩機蓋前沿坡度,降低機罩強度,減少行人與翼子板區(qū)域接觸,盡量避免行人頭部與風擋邊緣接觸同時盡量保證頭部與風擋中部接觸。對于最基本的行人保護技術,主要涉及車身吸能材料的應用,如吸能保險杠、軟性的引擎蓋材料、大燈及附件無銳角等。對于那些用鈑金敲前后保險杠的產(chǎn)品,這是要引起警醒的。

生理安全

霍桑效應 (Hawthorne Effect)或稱霍索恩效應,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實驗最開始研究的是工作條件與生產(chǎn)效率之間的關系,包括外部環(huán)境影響條件(如照明強度、濕度)以及心理影響因素(如休息間隔、團隊壓力、工作時間、管理者的領導力)。其實對車輛來講,正確的人機工程設計,能大大降低事故的發(fā)生率。對于車內(nèi)設計,最重要的是進行人與機和人與環(huán)境的匹配,從而達到良好的操控性和舒適性,進一步的達到安全性的要求。比如:

l 從操控性能的角度來說,駕駛員駕駛區(qū)域的操控系統(tǒng)需要達到人與機的高度匹配設計。方向盤應布置在人手活動最靈敏、操作準確度最高、視野最好的區(qū)域。踏板應設計應以人體下肢尺寸和力學參數(shù)為基礎。

l 儀表板的空間位置最好應使駕駛員不必運動頭部和眼睛就能看清全部儀表,或至少應在頭和眼的自然轉(zhuǎn)動范圍內(nèi)。

l 儀表板上各控制按鈕應布置在方便駕駛員伸手操作范圍之內(nèi)。

l 從舒適度來講,車內(nèi)環(huán)境的駕駛空間、色環(huán)境、光環(huán)境、空氣環(huán)境、車內(nèi)噪聲等環(huán)境因素均會影響駕駛員的操作。

l 駕駛空間,主要指駕駛員的膝部空間,即儀表板下方與膝部之間的空間。其直接影響到操作方便性和撞車時駕駛員身體的運動軌跡及傷害程度。

初期市場上的小型電動車確實有很多常識性的錯誤,比如:視野的盲區(qū),容易引起誤操作的油門和制動踏板位置,為了好看而采用的鋼琴漆儀表板會給駕駛員帶來的反光、達不到視野范圍要求的后視鏡等,這其實是潛在的安全風險。相信隨著行業(yè)的發(fā)展,這些都會得到解決。

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市場上一些挺安全的車,客戶卻往往并無同感。客戶并不是專家,他們是通過視覺、觸覺、經(jīng)驗等來感知車輛的,他們所能感知的是一種“安全感”,而不是“安全性”。舉個例子來講,張家界的玻璃棧道,其實結實堅固不輸鋼板,游客卻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心理安全”。給客戶安全的心理,主要靠造型、材質(zhì)、色彩等方面去體現(xiàn)。

造型上,飽滿的弧度、肌肉感的線條、寬大的包圍等都能給人一種結實的心理暗示。同樣精致的工藝也能給給人一種安全感。在材質(zhì)上,盡量避免冷硬。

色彩對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是明顯的。色彩環(huán)境通過對人的心理情緒和視覺功能的影響,進而產(chǎn)生對工作效率的影響。駕駛室的色彩配置一般采用較低明度的偏冷色,使駕駛員在視覺和心理上產(chǎn)生柔和和安靜的感覺,以愉快的情緒駕駛汽車,進而保證安全性。對于車身的顏色來說,則要選擇可視性較好的顏色,比如使紅、黃、藍、綠色轎車與觀察者保持等距度,會發(fā)現(xiàn)紅色和黃色是前進色,藍色和綠色是后退色。將相同車身涂上不同的顏色,會產(chǎn)生體積大小不同的感覺如黃色感覺大一些,有膨脹性,稱膨脹色;藍色和綠色感覺小一些,稱收縮色。研究表明,可視性好的顏色發(fā)生事故的概率要低。

雖然目前市場上的小型電動車產(chǎn)品還有諸多問題需要完善,但這次“打造安全概念 傳播行業(yè)正能量”的活動口號,表明大家的注意力已經(jīng)放到如何去解決問題的方向了,希望本文能夠為解決問題提供參考性的意見,共同促進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來源:第一電動網(wǎng)

作者:冰封之城

本文地址:http://www.healthsupplement-reviews.com/kol/40260

返回第一電動網(wǎng)首頁 >

收藏
58
  • 分享到:
發(fā)表評論
新聞推薦
熱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電動網(wǎng)官方微信

反饋和建議 在線回復

您的詢價信息
已經(jīng)成功提交我們稍后會聯(lián)系您進行報價!

第一電動網(wǎng)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