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有個非常有意思的長文網站 Waitbutwhy,作者極其擅長兩件事:把淺顯話題寫得鞭辟入里,把硬核話題寫得簡潔有趣。
知乎謝熊貓君曾翻譯過它關于人工智能的文章,質量很贊。最近回看Waitbutwhy對Elon Musk 的深入研究,果然也和別家很不一樣,于是決定分享出來。
Musk 其實帶火了一個詞:第一性原理。這是得到內部在 15 年中還沒上線產品就探討過的一個精彩話題。而 Waitbutwhy 關于 Musk 的系列文章,每讀一遍都讓我感嘆:它才真正直抵核心。
原文超過 4 萬字,我抽取了最精華部分的 4000 字。希望也能給你帶來收獲:)
Elon Musk 絕對是一個非典型高玩。
起于青萍之末,靠著 20 世紀末互聯(lián)網的一波大勢賺到 1.8 億美元。但之后,他沒有和大多數人一樣功成身退,轉去做投資,反復和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們 negotiation。
他選擇再次投身浪潮之中,和汽車工業(yè)、能源行業(yè)、航空航天業(yè)、軍工行業(yè)的巨頭們在新戰(zhàn)場展開另一場搏斗。
雖然爭議很大,但他似乎仍然有可能贏。
為什么Musk做出了這樣的抉擇?
驅動他決策的最底層思維是什么?
我們是否可以學到哪怕十分之一?
Waitbutwhy 試圖揭開這個秘密。
兩種地質學
1681 年,英國神學家托馬斯伯內特出版了一本書《神圣的地球理論》,書里他是這么解釋地球的發(fā)展史的:
大約 6000 年前,地球是一個完美的球體,表面土地肥沃,內部水資源充盈。但是,表面某個地方一旦干裂,就會形成裂縫,于是內部的水涌出去。等到地表終于穩(wěn)定下來,地球就不再是一個完美球體了——新的山脈、峽谷和洞穴會出現,一場大洪水也由此發(fā)源。
這套理論顯然是為了迎合曾經盛行西方世界的神學論。當時神學的一大難題是,圣經里把地球的時間線寫得很短,但現實存在著大量的古老遺跡。神學家們苦思冥想,試圖彌合這個矛盾。
這有點像是,當代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發(fā)生沖突,于是有人提出弦理論來統(tǒng)一一切。
但是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還有另一群人也試圖解釋地球發(fā)展史:科學家。
對于神學家來說,要完美回答地球表面為什么是現在這個鬼樣子,必須基于“地球 6000 年才誕生,而且發(fā)生過一次大洪水”的前提下;但科學家不一樣,他們面對的是一場沒有任何開局規(guī)則的游戲。
就好像是,現在給了他們一塊白板,只要有充足的數據和自恰的證據,任何理論都是受歡迎的。
于是在接下來的 300 年里,科學家們不停提出新的理論來替代掉舊理論。而且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他們不斷找到新的測量方法,于是得到了更多、更精確的證據和數據。與此同時大家發(fā)現,地球的年齡好像越來越長了。
直到 1907 年,美國科學家開創(chuàng)了放射性測年法來測量巖石的存在時間。于是地球的歷史被推進到數十億年,與此同時誕生了大陸漂移理論和板塊構造理論??茖W家們一步一步在努力。
與此同時,信奉洪水的“地質學家”們毫無進展。對他們來說,科學界的任何理論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打破了游戲規(guī)則。居然敢說地球不是 6000 年誕生的?你們這個技術肯定不靠譜。
至于到底誰錯了,不言自明。
上面這張圖是一個嚴肅的統(tǒng)計結果,地質學家們分為鮮明的兩派:一派相信真理,一派相信自己。
如果拋開信仰的桎梏,大多數人都一定同意,在判斷地球真實年齡的時候,數據和邏輯比信仰和圣經更可靠。
但你有沒有發(fā)現這么一個問題:
一旦涉及到思考,大部分人做出決策的方式,以及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像是洪水地質學家,而不是科學地質學家。
至于 Elon Musk,他不過是一名徹頭徹尾的科學家。
硬件和軟件
要理解 Musk 的思考方式,第一個線索是他的奇怪說話方式。比如:
一般人:“我害怕黑暗,因為可能有怪物來襲擊我,我看不到它到底是什么?!?/span>
Musk:“小時候我也很怕黑。但后來明白了,黑暗只意味著 400 到 700 納米的可見光光子不存在了。然后我想,只是因為這就覺得怕,實在是太傻了。”
再或者:
一般人:“我想找個女朋友。所以我不能整天工作,那樣就沒時間約會了?!?/span>
Musk:“我想把更多的時間用于約會,因為我想找個女朋友。嗯,和一個女生每周待在一起多久比較合適?10 個小時?這是底線嗎?那兩個呢?”
這種說話方式就是 MuskSpeak,雖然同樣在描述日常生活,但它們更深入本質。
再往下一層,Musk 的思考方式是一種典型的機器思維。雖然這樣講很不詩意。
對于一臺計算機而言,硬件和軟件相輔相成。對人類的大腦而言,硬件是天生擁有的智慧,而軟件則包括了信仰、思維模式和推理邏輯。
顯然,硬件是不可更換了,也很難提升。我們接下來討論Elon Musk 的軟件。
我們假設 Musk 的軟件有這樣三塊:
第一塊是 Want,第二塊是 Reality,夾在兩塊之間的是待實現的目標池:Goal Pool。
在目標池里有很多你想完成的事情,怎么把它們從 Want 推向 Reality 呢?你需要付出一些東西,比如時間、精力(精神和身體)、資源、說服力、和他人的聯(lián)系等等。
選定目標之后,你就會知道怎么樣找出最有效的方法來產生你想要的結果,俗稱策略。
簡單重復一下:A)確定 Want,B)確定 Reality,C)從目標池里選擇目標,D)建立策略,然后就可以開始行動了。
但你還會發(fā)現,第一次提出的策略往往沒那么有效。行動是一種測試策略的方式,你把少量資源投入到一次策略中,看看會發(fā)生什么。然后接收到了數據、結果、反饋,以及來自外部世界的新信息。
你的策略的某些部分可能會被新數據強化,其他部分可能會被削弱。然后有了新的策略,這個過程俗稱,調整:
隨著這個循環(huán)越來越有效,會發(fā)生一些其他的事情。
Want 是你最后一次認真思考之后得到的結果,反映真實欲望。但它其實也只是一個假設。
隨著經驗不斷豐富,你可能會發(fā)現過去認為自己想要的東西是錯的,或者現在想要的是過去沒想到的。而且與此同時,你對 Want 本身的衡量標準也可能發(fā)生改變。
于是 Want 這一側繼續(xù)變動,這個過程暫時把它叫做,進化:
在另一邊,Reality 也經歷了一個復雜過程。它既包含某個場景下外部世界的狀況,也包括了你自己的能力。隨著你的能力發(fā)生變化,以及世界的相應變化。過去的 Reality 很可能無法長期延用。
于是,你所認定的 Reality 也在變化,而這個過程可以稱為,教育(“教做人”的“教”):
現在我們退后一步來看待整個過程。如果是想形成并實現目標,聚焦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但如果考慮到將來更多變的情況,你可能還需要更宏觀的視角:
這種更宏觀視角可能帶來的變化是,或許你應該在某個時刻調整優(yōu)先級。
以上就是 Waitbutwhy 所提出的軟件系統(tǒng)。
把這套軟件系統(tǒng)套用在 Elon Musk 身上,似乎完美契合了。
Musk 如何使用這款“軟件”?
1)Want、Reality 與 Goal Pool
在第一步明確 Want 的時候,不同人之間會有巨大差距。比如,你需要深入挖掘對與錯、好與壞、重要和瑣碎、有價值和無意義,以及你尊重什么,不屑什么,什么讓你煩惱,什么讓你著迷。
Elon Musk 的中心似乎一直是:關心人類的未來福祉。
我采訪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當我展望未來時,我將未來視為一系列擁有不同概率的分支。所以你必須要問,我們正在采取什么措施來增大好的那一支的可能性。
也許可以說這是為了美好未來?否則你向前看,“哇,我們可能會陷入某種可怕的境地”,這會非常令人沮喪。
而在我問他,為什么不去做科學研究而是關注工程學。他的回答是:
我很欣賞偉大科學家的發(fā)現,他們?yōu)槿祟愅卣沽酥R的深度和廣度。但我希望做到的是未來這些知識仍然存在。
打個比方,我尊敬園丁,因為他們培育出了花。但如果沒有花園,再多的園丁也無濟于事。我之所以選擇要盡力保有一個花園,正是為了將來能有更多的園丁培養(yǎng)出更多花。
也就是說,A 和 B 都很好,但沒有 A 就沒有 B。所以我選 A。
他接著說:
我曾經考慮將物理學作為我的終身職業(yè)——我在物理學方面做了很多事。但是為了真正推進物理學的進步,你需要數據。物理學從根本上來講是受工程學的進步影響的。
“工程師和科學家哪個更好?愛因斯坦不才是最聰明的人嗎?“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工程師更好,因為在沒有工程設計的情況下,你沒有數據,最后只能到達一個極限。就比如伽利略,他設計了望遠鏡,然后才看到木星也有衛(wèi)星。
真正的限制因素是工程學。如果你想要推進文明,你必須解決限制因素。因此,你必須解決工程問題。
也就是說,A 和 B 都很好,但是 B 只能在 A 前進的情況下前進。所以我選 A。
Musk 說,在大學里,他第一個認真思考的底層問題是:“哪些東西最能影響人類未來?”他的答案是五個:“互聯(lián)網;可持續(xù)能源;太空探索與地外生命;人工智能;基因工程?!?/span>
這些思考定義了 Elon Musk 的 Want。
但與此同時,他剛開始只是沒錢、沒名聲、沒關系,知識和技能都有限的少年。換句話說,他的 Reality 并不豐富。
因此,他做了許多努力—— Musk 最先明確的 Goal Pool 并不是實現真正的 Want,而是擴展 Reality。他希望能夠在大學畢業(yè)后合法留在美國,以及獲得更多關于工程學的知識,于是 Musk 申請了斯坦福的博士,研究高能電池。
2)Evolution、Education
Musk 選擇了斯坦福,并且搬到了加州。與此同時有一件事——當時是 1995 年?;ヂ?lián)網處于崛起的早期階段,而且遠比人們預期的要快。
于是,Musk 的 Reality 里添加了一堆和互聯(lián)網相關的可能性。這些反過來迅速使得 Goal Pool 發(fā)生變化,斯坦福的博士學位不再是他的核心目標。
Musk 很快完成了 Evolution 的過程。他和朋友一起創(chuàng)辦 Zip2(黃頁網站和谷歌地圖的混合體)。四年后,他們賣掉公司,Musk 帶走了 2200 萬美元。
怎么用這筆錢,傳統(tǒng)思路是做個富家翁,或者開始把錢投給一些新東西。但這些顯然偏離了 Musk 最核心的 Goal。
于是,他在 1999 年開始 X.com 項目,希望做一個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在線金融機構。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Musk 的策略開始調整,X.com 的服務重心、團隊甚至名字也在變化。
當 eBay 在 2002 年買下它時,它叫做 PayPal。這一次,Musk 賺到 1.8 億美元。
3)Macro Adjustment
再一次從互聯(lián)網行業(yè)全身而退,Musk 再次面臨抉擇:
傳統(tǒng)觀點都說,“無論做什么,絕不要冒著全軍覆滅的風險。”,“做互聯(lián)網很厲害,其他領域不要貿然進入?!薄澳阋呀浫嗔耍谛骂I域做成一些事情已經晚了?!?/span>
Musk 又一次使用這款“軟件”,底層追求是什么?怎么才能更好地實現目標?
于是有了 SolarCity、SpaceX、Tesla。
來源:Yourseeker
作者:西昻翔
本文地址:http://www.healthsupplement-reviews.com/news/renwu/90977
以上內容轉載自Yourseeker ,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healthsupplement-reviews.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