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
  3. 企業(yè)
  4. 6月過后,油車更難

6月過后,油車更難

汽車公社

“我不理解為什么還有人在買燃油車?”


2021 NIO Day發(fā)布會結束后的專訪環(huán)節(jié),蔚來創(chuàng)始人李斌拋出了這樣一句言論。瞬間,遭到了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理性客觀的說,該話術背后是有相關語境作為支撐的:在補能非常便利的環(huán)境下,新能源車的使用體驗確實超越了燃油車。


只不過,站在當時那個節(jié)點,中國車市的新能源轉型雖然已經展現出希望的曙光,但絕沒有迎來徹徹底底絢爛的綻放。


因此,李斌不可避免的被瘋狂抨擊。而在去年年末舉行的蔚來媒體溝通會中,其終于對于上述“插曲”進行了回應。


“這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情,現在變成了我的一個標簽,感覺被塑造成了一個狂妄無知、不食人間煙火的一個人,是我說錯話了,因為那么多油車用戶,買油車肯定有很多的原因?!?/span>


“我覺得那個話說的肯定太早了,可能再過五年會合適一些?!?/span>


顯然,為了不再引發(fā)沒必要的爭議,不再為自家企業(yè)帶來所謂的“黑點”,李斌的言語間充滿了小心翼翼??稍谖铱磥恚@一次李斌的預測太保守了。


因為參考今年上半年中國車市的整體進程,尤其是剛剛過去的6月,新能源車正在對燃油車實現全方位的吊打。雖然后者在銷量與保有量上依舊占據領先,但前者無論聲量還是攻勢,都漸漸有了一絲壓不住的意味。


我們翹首以盼的“轉折點”,或許真的來了。


當頑固派開始被擊破


“我覺得月度新能源零售滲透率會突破50%。”


今年年初,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拋出過一段引發(fā)整個中國車市激烈討論的判斷。在很多質疑者眼中,他的預測未免有些太過樂觀。



畢竟,按照去年的情況,燃油車的固有份額還很根深蒂固,新能源車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摧城拔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但誰都未曾料到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會來的如此之快。


5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達到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的47.0%。剛剛過去的6月,雖然該項數據還未正式公布,但愈發(fā)令人十分期待,是否會進一步逼近50%大關甚至成功觸及。 


畢竟,結合乘聯會的相關預測,6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fā)銷量為97萬輛,同比增長28%,環(huán)比增8%,已經打下了很好的根基。


而將視線進一步聚焦,隨著6月比亞迪銷量達到創(chuàng)下新高的34萬輛,隨著特斯拉繼續(xù)回暖至7.1萬輛,隨著吉利、長安、奇瑞、廣汽等等位于新能源板塊穩(wěn)中有進,隨著諸多新勢力造車類似理想、鴻蒙智行、蔚來、極氪、零跑瘋狂輸出取得了不錯的佳績。



從宏觀大盤到微觀車企,好似都在印證“轉折點”的到來。


奈何,單論數據,總有質疑者覺得太過單薄,認為還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判斷。那么,請繼續(xù)看看接下來的兩個現象。


上半年,燃油車陣營中首發(fā)亮相的重磅選手并不算少,譬如新一代 寶馬5系,譬如新一代大眾途觀,再譬如新一代哈弗H6……


曾幾何時,每一位單拎出來,都是讓中國車市“抖三抖”的存在。而如今,即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從營銷層面,到定價層面,到產品本身,都展現出很大的改變與決心,可卻再也無法重塑往日的榮光。


取而代之的是,終端消費者的注意力,全都目不暇接的新能源車所吸引。而燃油車推新,漸漸變得沒人關心,已然成為“轉折點”到來的第二個論據。


至于第三個,則顯得更加深刻,也是本段的小標題:當頑固派開始被擊破。



6月,身處成都的一位發(fā)小,突然向我拋來一道選擇題:“蔚來ES6與理想L6應該怎么選?”


老實說,在我的印象中,從大學畢業(yè)開始,他就一直是燃油車的忠粉,并且偏愛德系“小鋼炮”。但無論是理想輸給現實也好,擁抱大趨勢也罷,結果明晃晃的擺在那里。


同樣就在6月,身邊的一位至親,剛剛從蘭州某國企退休,手握15萬元預算的他向我提出了購車需求。


順勢,考慮到其對于燃油車,尤其是合資燃油車的青睞,按照慣性給出的答案便是豐田凱美瑞與本田CR-V。但完全沒有料到,很快他給出反饋卻是:“比亞迪秦L或者吉利銀河L7怎么樣?” 


而上述兩個案例,還只是上半年頑固派開始被“綠牌”逐個擊破的幾個縮影,新能源車所掀起的“心智戰(zhàn)”效果遠比想象中還要恐怖。當然,也是“轉折點”到來的最佳論據。


從眾矢之的,到人心所向,往往只需要一瞬間。 


資源開始向頭部集中


本段開篇,繼續(xù)搬出李斌之前的一段觀點。


“汽車行業(yè)從來不是贏者通吃,行業(yè)競爭非常強。2025年汽車行業(yè)會進入決賽圈,但決賽遠遠不會結束。從全球格局來看,到2035年,中國品牌會在全球前十名的企業(yè)占據5家,我們會努力成為其中一家。”



話語背后,能夠感受到其對于中國新能源車絕對的信心,以及對于自家公司的美好愿景與未來展望。


只不過,稍有爭議的點集中在第一句話。


燃油車時代的確如此,因為各家技術壁壘的存在,因為用戶需求的多元化,因為價格帶足夠的廣泛,汽車行業(yè)不會贏者通吃。


但到了新能源車時代,當技術壁壘被打破,當需求愈發(fā)同質化,當價格帶被壓縮,資源正迅速朝著頭部梯隊成員集中。


繼續(xù)拿剛剛過去的6月為例,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fā)銷量預估為97萬輛,僅僅比亞迪就達到了34萬輛,份額占比超過35%。


而除了一家獨大的它,增程板塊幾乎就是理想與鴻蒙智行之間的神仙打架,加之零跑身處20萬元以下猛攻。到了中高端純電板塊,特斯拉、蔚來、極氪無疑占據著最大的領先優(yōu)勢。



縱觀乘聯會發(fā)布的榜單,“斷層”現象其實已經非常突出。


新能源車所蘊含的紅利是在越變越大,可真正能夠從中受益、填飽肚子、賺得盆滿缽滿的主機廠,實際上就那么幾家。與之對應,很多弱勢品牌一直無可奈何扮演著“陪跑者”的角色。


并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隨著潛在消費者的認知變得漸漸成熟與固化,每一個價位區(qū)間能夠映入眼簾的明星產品就那么幾款。與之對應,很多萌新選手甚至連他們的備選清單都無法入圍。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反正就我個人來說,愈發(fā)堅持的覺得切換至電動化賽道后,中國車市只會贏者通吃。


到了2025年,整個大盤的競爭格局將塵埃落定,誰是真正意義上的頭部梯隊成員,誰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堅力量,誰又會被兇猛的潮水所徹底淹沒,屆時答案便會揭曉。


在此過程中,如果你非要問哪個群體受到的波及與影響最為巨大?



不出意外,“合資品牌”必然會得到大多數的選票。因為,身處中國,燃油車時代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的它們,牢牢掌握著一切;新能源車時代轉身緩慢的它們,卻迅速失去了一切。


而今年,聽到一種微妙的說法:“在這波槍林彈雨中,合資品牌最先岌岌可危的便是水土不服的法系,之后便是堅持性價比路線的韓系、美系,接下來主打經濟低耗的日系會遇到大麻煩,德系因為BBA與大眾的存在,則是血量最厚的存在,可仍遠不復當年之勇。”


參照2024年上半程,尤其是剛剛過去6月合資品牌的處境,訂單萎縮、銷量暴跌、價格血崩、聲量羸弱,上述判斷無疑正在慢慢應驗。


而這,或許又是“轉折點”到來的一個證明。


至于合資品牌在華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就我的判斷來說,整體份額應該會萎縮至30%左右,甚至更低。


反觀車企層面,除了大眾、豐田、BBA還能憑借較為堅實的根基繼續(xù)與自主品牌不斷周旋,其它主機廠都將或多或少的遇到“大麻煩”,輕則不斷收縮,重則徹底退出。


寫到這里,文章臨近尾聲,最后想要再次提及的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并不愿意制造什么所謂的對立,但依舊愈發(fā)覺得文章開篇李斌的那句2021年被狠狠抨擊的言論,終有一天會成為沒有任何爭議的事實。


參照2024年上半程的節(jié)奏,這個節(jié)點將遠比預想中的提前很多。而6月過后,燃油車的確更難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healthsupplement-reviews.com/news/qiye/236785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收藏
63
  • 分享到:
發(fā)表評論
新聞推薦
熱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電動網官方微信

反饋和建議 在線回復

您的詢價信息
已經成功提交我們稍后會聯系您進行報價!

第一電動網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