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億歐網”
如何把握好快與慢,在技術革新、合規(guī)守法和維持燃油車主營業(yè)務之間達到最佳平衡點,仍將是最大的考驗,對齊普策如此,對寶馬如此,對其他車企亦是如此。
作為企業(yè)的管理者,步調太快,往往欲速則不達;太慢,則容易落入過分保守的窠臼,少了些當斷則斷的決心,賽道上也更容易慢人半拍。曾經的福特汽車就是典型。
無論是在電商領域押注過多的納賽爾,還是在自動駕駛領域布局太遠的菲爾茲,在對長期遠景心生向往之時,都在狂奔的路上只見未來,而忽略當下。割裂與斷層,理想與現實,走得最快,未必走得最遠。
現在的寶馬集團,也在電動化轉型的道路上重蹈了昔日福特 “快與慢” 的覆轍??启敻窦磳⑿度?,齊普策馬上履新,與其說寶馬集團正在等待一位全新的決策者,一位更加激進的掌門人,毋寧說,他們正在尋找一個明確的前行信號,一個更加清晰的通向未來的線路圖。
科魯格的時代,太過于理性,也太過于保守。
搖擺不定的戰(zhàn)略路線,硬生生拖累了本已一騎絕塵的電動化進度。又在純電動產品研發(fā)、前瞻布局、平臺建設紛紛滯后的當下,遭遇了自動駕駛落伍于對手、盈利困局難解、新技術突破乏力等難題。即便是即將到來的齊普策時代,寶馬的前路依舊難言輕松。
早在2011年,寶馬集團就先聲奪人,率先發(fā)布了旗下全新的電動化子品牌 “寶馬i” ,并于2013年推出旗下首款純電動車型i3,研發(fā)和布局的先行,讓這家公司比任何制造商都擁有更高的電動化起點(奔馳EQ和奧迪e-tron系列都是2017年以后才正式啟動)。
只可惜后來,寶馬推動純電動發(fā)展的進程就明顯放緩,i3上市至今,整個集團僅推出了10款新能源車型,其中有7款是插電混動車型,純電動僅有持續(xù)改款的i3、運動版的i3s,以及今年上半年新推出的Mini Cooper純電動版。2015年以后,i3整體銷量遭遇了瓶頸。
轉折點,剛好卡在科魯格履新的第一年。
在與競爭對手赫伯特 ·迪斯(Herbert Diess)PK董事長寶座之時,科魯格也曾反復強調了自己加速電動化發(fā)展與突破的決心,可上任之后,他并沒有快速而干脆地加碼純電動領域的相關研發(fā),反而對此堅持非常謹慎的態(tài)度,轉而加大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混合動力車型的生產比重。
不僅如此,在傳統燃油車方面,科魯格還增加了高油耗大型豪華車的投資。新官上任后的一連串舉動,引發(fā)了內部多位核心電動化工程師的不滿,隨著這些昔日骨干的相繼離職,短短三年的時間,寶馬集團逐漸失去了純電動領域的優(yōu)勢地位。
有意思的是,在寶馬集團內部,對純電動懷有偏見的不只科魯格一人。
今年6月份,寶馬集團執(zhí)行董事兼成員克勞斯 · 弗羅里希(Klaus Frohlich)在接受外媒采訪時就直接表態(tài),他認為純電動汽車的話題,明顯被外界過度炒作了?!跋M者對純電動汽車的需求未必有業(yè)內想象的那么大,有需求的,只是市場的監(jiān)管者。”
在他看來,只有中國和美國加州才是純電動汽車的沃土,歐洲市場的插電式電動車優(yōu)勢更大。而且,全電動汽車的電池原材料成本普遍高于傳統燃油或混合動力車型,隨著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純電動汽車價格生態(tài)極有可能會被惡化。
一方面,是寶馬內部純電動進程的放緩,另一方面,是對手提前布局相關平臺的咄咄逼人。
在寶馬掌門人的角逐之役里敗下陣來的迪斯,后來轉戰(zhàn)大眾集團,任CEO,投資70億美元豪賭未來,一手打造了MEB電動化生產平臺。反觀ABB三大豪華品牌的電氣化布局,奔馳有MEA,奧迪有MEB,唯獨寶馬,至今沒有太大動作,上半年還傳出或將與奔馳共享平臺的消息,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科魯格主導的 “柔性化” 生產模式,直接影響到寶馬集團電動化轉型的價值觀與方法論。他一直認為,在電動化終局尚不明晰的當下,不把雞蛋全放在純電動的籃子里,靈活部署內燃機、混動以及純電動等多樣化的驅動模式,本質上是一種更為柔性的戰(zhàn)略部署。
當然,在他看來,這也是寶馬的一大優(yōu)勢。
兩個月前,科魯格曾為自己進行辯護,他表示,沒人知道消費趨勢何時能完全轉向純電動汽車,也沒人能預判,究竟哪種技術(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最終會勝出。彼時的他還強調,“寶馬仍將集中在插混車型上,同時不會放棄內燃機的繼續(xù)研發(fā)?!?/strong>
可問題是,靈活性固然好,但是,究竟什么是靈活性?游移不定,裹足不前,這不是靈活性的真諦。放眼未來,汽車制造商不能唯純電是舉,但也不能不顧一切丟掉純電,從寶馬集團近幾年的產品矩陣可以看出,旗下純電動車型的投放,幾乎可以用 “停滯” 兩字來形容。
除此之外,科魯格任期的寶馬集團,還遭遇了整體利潤下滑、汽車業(yè)務十年來首次虧損的問題,今年1-3月,只有金融服務和摩托車業(yè)務保持了集團的整體利潤。
顯性數據層面,今年5月,寶馬集團發(fā)布了第一季度財報,該季度營收為224.62億歐元,同比下降0.9%,凈利潤5.88億歐元,同比下滑74.2%,息稅前利潤(EBIT)同比下滑78.2%,降至5.89億歐元。
關于這一波頹勢,彭博社給出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部分關鍵市場車價大幅度下跌(如中國),
反壟斷案件中被控14億歐元(折合16億美元)。
而寶馬集團給出的理由,除了部分市場的價格競爭(這一點,和彭博社給出的分析一致),還有新技術的支出削減了相關利潤。但我們必須看到,科魯格時代的寶馬集團,雖然在新技術領域投入巨大,但與奔馳與奧迪相比,整體策略還是較為保守。
就拿自動駕駛領域來說,寶馬與奧迪、奔馳相比已然慢了半拍。
曾有咨詢機構通過衡量技術專利、研發(fā)人員、投入預算、規(guī)劃產能以及配套網絡鋪設等因素,結合戰(zhàn)略布局與實際執(zhí)行的綜合表現,把2019年各大汽車制造商的自動駕駛實力劃分為Leader(領先)、Contender(較強)、Challenger(一般)以及Follower(落后)四大類。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圖表清晰地看到,奔馳所處的戴姆勒-保時捷聯盟,以及奧迪所在的大眾集團,雖然和寶馬所處的寶馬-英特爾-菲亞特克萊斯勒同處于Contender(較強)陣營,但無論是戰(zhàn)略布局還是實際執(zhí)行層面,都要高出寶馬許多。
為了應對壓力,今年3月份,寶馬在2018財年媒體發(fā)布會上宣布了一項縮減成本計劃,決定優(yōu)化成本控制,精簡機構,希望到2022年底實現超過120億歐元的優(yōu)化目標??启敻癖硎?,這一決策將圍繞整個集團的行政成本、冗余溝通成本進行。
與此同時,寶馬集團將精簡董事會成為至7人,并將董事會的內部職權做出一定調整。即使是未來,寶馬將本著精細化管理的原則,不再增加新的董事會成員。
由此可見,科魯格已然看到集團內部的問題所在,并在今年上半年嘗試著扭轉各領域被動的局面,只是匆匆換屆,歷史并沒有留給他太多時間去醞釀太多改變。只是,不破不立,在多重壓力下,新上任的齊普策,想要打破原來的局面,實現更驚艷的愿景,前路也并不平坦。
如果我們把時光軸拉長,回到科魯格其前任雷瑟夫的輝煌時代,再橫向對克科魯格任職期間的企業(yè)基本面和宏觀背景做一個簡單分析,會發(fā)現,雷瑟夫雖然已經全身而退,但看不見的險灘暗礁已經悄悄藏在了前方。而這些待解的難題,現在又轉移到了齊普策的身上。
雷瑟夫在寶馬集團的任期本該是2006到2016年,但后來卡在寶馬管委會年齡上限60周歲上,不得不在2015年提前結束任期。2015年,寶馬集團開始進入兩難的境地,當時恰逢SUV熱潮,又是歐洲最嚴苛排放法規(guī)預定落地的時候(后來延遲到2121年),雷瑟夫也是承壓已久,最后選擇提前一年下臺。
美國環(huán)境保護局后續(xù)公開對大眾汽車柴油機排放作弊的指責,也危及到歐洲巨頭們的整個技術,而在2015年,特朗普總統宣布參選白宮,走上了一條引發(fā)全球貿易戰(zhàn)的激進道路,風口浪尖的德國汽車制造商們又成了最容易受波及的游戲玩家。
囿于這些宏觀因素的影響,以及轉型途中的巨額成本,再加上科魯格時期搖擺不定的發(fā)展戰(zhàn)略, “時間延遲” 逐漸加深,負面反饋也進一步發(fā)酵。終于在2019年,寶馬集團汽車板塊的EBIT(息稅前利潤)觸及了十年以來的最低潮。
在科魯格正式宣布不再連任后,彭博社第一時間向外界拋出了一個話題——寶馬集團的預期,是要有一任創(chuàng)造奇跡的首席執(zhí)行官,但現有的情況和困局,換了一個更激進、或更有遠見的掌舵者,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嗎?
齊普策的時代,一切都是未知的。只是,要做好寶馬集團的 “救火英雄”,在承壓的同時,需要梳理的盤根錯節(jié),也比外界想象的要棘手復雜很多。
而根據寶馬集團5月份最新設定的銷售目標,他們希望能在2023年實現25款電動汽車的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年。畢竟,以寶馬的預期看,到2021年,電動汽車銷量將翻一番。
可無論齊普策的電動化路線將來怎么走,要實現以上這些目標,重新拾起科魯格一度弱化的純電動板塊,已然成為寶馬集團最急切的任務之一。
而如何把握好快與慢,在技術革新、合規(guī)守法和維持燃油車主營業(yè)務之間達到最佳平衡點,仍將是最大的考驗,對齊普策如此,對寶馬如此,對其他車企亦是如此。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來源:每日汽車
作者:北岸
本文地址:http://www.healthsupplement-reviews.com/news/pinglun/95913
以上內容轉載自每日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healthsupplement-reviews.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