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大牛說
  3. 研究周報 | 股比放開大浪來襲,合資車企的中方并非沒有還手之力

研究周報 | 股比放開大浪來襲,合資車企的中方并非沒有還手之力

無論國內合資車企的中方是否愿意,放開股比的浪潮已經向他們打來了。目前表面上雖然風平浪靜,但實則暗流洶涌。

寶馬宣布將以75%的股比控股華晨寶馬之后,越來越多的合資車企開始表達這樣的訴求,因而不斷有相關消息傳出。我們預測,這樣的傳言還會更多,而“傳言成真”的情況也同樣會增多。

電1.png

事實上,始于1984年中德雙方簽訂上海大眾合資協(xié)議、距今已有34年歷史的合資股比限制,在中國汽車產業(yè)這塊土壤里已變得根深蒂固,而正是因為根深蒂固,才會在松動時牽一發(fā)動全身。2018年4月17日國家發(fā)改委官方網站發(fā)布消息:“分階段逐步取消汽車外資股比限制,至2022年全面取消”,自此業(yè)界關于股比放開的關注和討論就從沒停止過。

電2.png

首先是寶馬,然后是奔馳,接下來,奧迪、大眾、通用、福特豐田等等,會不會前赴后繼甚至將股比增持愈演愈烈?這是所有人都在關心的話題。而作為合資企業(yè)里面的自主勢力,又應該如何應對這場增持大戲?手里有什么籌碼?該如何出牌?更是讓人揪心不已。

一、股比增持的可能性與三大因素正相關

外資企業(yè)是否會相繼增持股比,這其中影響因素有很多,有三大因素最為關鍵:一是利益,二是新建成本,三是貢獻度。

所謂的利益,是這家合資車企當前在國內所取得的利潤額大小,利潤越大,外資勢力獨占利潤的動機就越強;所謂新建成本,是外資勢力新建合作或者獨資建廠的投入成本、投入難度有多大,越大其動機就越弱;所謂貢獻度,是自主勢力在合資企業(yè)的貢獻程度,這種貢獻程度即包括研發(fā)、生產,更關乎市場營銷等等,自主貢獻程度越大,外資勢力增持的動機就越弱。

電3.png

對于后兩者,相對來說不太好評估,缺乏足夠的數據來支撐,而第一項則可以將車企經營數據來看晾一晾,很明顯。

2017年銷量排名

合資車企

2017年凈利潤

1

上汽大眾

133.62億元

2

上汽通用

77億元

3

上通五

53.32億元

4

一汽大眾

約120億元

5

東風日產

約150億元

6

長安福特

121.71億元

7

北京現代

約15億元

8

東風本田

約90億元

9

廣汽本田

約70億元

10

一汽豐田

80.95億元

11

一汽大眾奧迪

>100億元

12

廣汽豐田

約44億元

13

北京奔馳

約180億元

14

華晨寶馬

104.75億元

15

神龍汽車

—4.65億元

*數據源自多個渠道,如有差錯敬請見諒

很顯然,凈利潤靠前的合資車企分別是北京奔馳(約180億元)、東風日產(約150億元)、上汽大眾(約133.62億元)、長安福特(121.71億元)、一汽大眾(約120億元)、華晨寶馬(104.75億元)、一汽大眾奧迪(>100億元)。

“恰巧”的是,北京奔馳和華晨寶馬就位列其中,那么剩下幾位選手里,長安福特如今深陷下滑泥潭,暫時不會有“異心”;東風日產、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一汽大眾奧迪的增持動機則比較大。進一步分析,上汽大眾雙方合作關系較好,成績里面中方貢獻度也不小,因此尋求增持的可能性不大;東風日產原本在國內的主力集中于一家身上,要么會尋求新建獨資,要么就會尋求增持;一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奧迪就更不用說了,早就對股份這事兒耿耿于懷,尋求增持的可能性也很大。

電4.png

在兩個大眾和奧迪身上,情況就會復雜很多,這變成了一個三角博弈的關系。從大眾的角度出發(fā),首先肯定優(yōu)選一汽來談,條件就是“不同意我就把更多資源導向上汽大眾弄”,那么一汽多半會接受,但一汽大眾搞定了,奧迪也不能落下,兩者同時增持,一汽方面也會接受不了(數十億元的利潤丟失,沒有一個中方領導敢背這個責),所以兩者之間必須有個權衡:一汽大眾不增持、奧迪增持。

電5.png

中等階層里,從東風本田(約90億元)到廣汽豐田(約44億元),都不會有太大的異心。因為這里面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外資拿走的利潤并不是嚴格按照股比來算,而是有品牌授權費、技術轉讓費、專利費等等“隱性”費用,所以折算下來,中等階層留給自主方面的利潤額已經不算很多(10—20億元),與其為了這點錢鬧別扭或者新建,還不如老老實實想著怎么聯手度過行業(yè)寒冬。

剩余的車企里面,基本不會有任何異動的心思,它們現在操心的問題不是怎么去增持股比,而是怎么應對市場馬太效應和雙積分政策。

總的來說,外資品牌不會大規(guī)模尋求擴大股比,但會循序漸進,總體軌跡是豪華品牌(BBA)—盈利能力超強的普通品牌(如大眾、日產)—盈利能力較強的普通品牌(如通用、本田、豐田等),越往后時序越長,在2022年前完成股比大幅增持的占比不會超過20%。

二、外資“沒用”的底牌:獨資建廠

外資勢力如果確實想增持股比,他們的撒手锏有兩個,一是不同合資企業(yè)之間的資源調配和博弈,另一個是尋求新建獨資廠,把利潤全部吃掉。

當然,寶馬和奔馳這種原本只有一家合資企業(yè)的選手,它們這兩張牌都可以打:北汽/華晨如果不接受我增持的訴求,那么我先可以用再找第二個合資對象作為要挾,再可以用獨資建廠作為底牌。對于寶馬和奔馳這樣的香餑餑,北汽/華晨只有低頭沒有叫板的資格。這樣的情形也同樣適用于日產、大眾、奧迪。

但實話實說,獨資建廠這張底牌是張作用不大的底牌:由于發(fā)改委最新的投資管理規(guī)定即將出臺,傳統(tǒng)燃油車(包括插混)原則上都不會允許新建產能,所以外資想要把現有的燃油車大頭轉移到新建廠,可能性幾乎為0,除非新建純電動,但這又是外資普遍不感冒的事情。

電6.png

所以一段時期內,外資真正有用的牌是:要么尋求新建合資企業(yè),要么在不同合資對象之間進行資源博弈。所有自主品牌一定要看清楚這一點,至關重要!

三、自主勢力的應對策略:見招拆招

掌握了外資勢力的談判底牌,就可以比較好的采取應對策略,當然這里的策略建議相對宏觀,并不能具體到細枝末節(jié),只是大致方向。

對于東風日產而言,其保持股比的策略主要為通過中國區(qū)全力支持新董事長來達成利益交換、簽訂中長期商業(yè)計劃維持良好增長預期,如果策略失效,則可以嘗試在新能源領域(或豪華品牌領域)先進行嘗試、后在傳統(tǒng)車領域嘗試,而傳統(tǒng)車股比放開,則必須綁定相應的條件(如日產新增投資、日產若干年內不得尋求第二家合資對象、日產使用技術交換、日產幫助中方技術提升等)。

電7.png

對于一汽大眾奧迪而言,不管是十年商業(yè)計劃也好、還是回顧前程打感情牌也好,不能答應奧迪增持股比的需求,就不可能留下這個香餑餑。既然這已經是鐵的事實,那不如要求奧迪對振興紅旗計劃作出巨大幫助,不管是品牌形象還是技術支持,都是對紅旗非常有利的事情,甚至能產生出巨大的爆發(fā)力。

電8.png

對于通用、本田、豐田等其它外資品牌,自主品牌不需要太過擔心,牢牢把握住對方新增不現實、只能進行資源博弈這一本質,自主與自主之間達成協(xié)議即可(如一汽與廣汽之于豐田、東風與廣汽之于本田),兩家自主不要相互殺價,并通過巧妙的方式讓外資勢力知難而退就行了。

四、打鐵還需自身硬、躺贏不是長久計

說了半天,本文的核心意思其實就兩個:外資不會大面積尋求股比開放、尋求開放也有策略可以應對。但最想說的是,不管能不能實現股比保持或者利益交換,自主品牌自身的實力建設才是最重要的,躺在外資溫床上吸血不是長久之計,只有自身硬實了,啥時候都能打鐵。

只會在旁邊喊號子、不會自己打鐵的,遲早沒飯吃。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智電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healthsupplement-reviews.com/kol/83760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收藏
73
  • 分享到:
發(fā)表評論
新聞推薦
熱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電動網官方微信

反饋和建議 在線回復

您的詢價信息
已經成功提交我們稍后會聯系您進行報價!

第一電動網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