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落地,還是落地。
智能駕駛也好,智能座艙也罷,如今汽車智能化技術的發(fā)展,已經來到了十字路口。而如何切實商業(yè)化落地,令消費者明確地感知到智能化的好處,便是現在所有車企都在頭疼的事兒。
毫不夸張地說,哪怕強如華為,狂如余承東,也不得不在智能駕駛的發(fā)展上,迂回向前、暫時退避。
日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正式在北京召開,造車新勢力、傳統(tǒng)車企、芯片企業(yè)、Tier 1等產業(yè)鏈各公司,都有參加。就連最近被華為“點名批評”的余承東,也出來說了說“心里話”。
華為造不造車,如何去造車,行業(yè)市場內部早已眾說紛紜。就像余承東說得那樣,哪怕此時把問界前面的華為標志拿掉,其切入汽車行業(yè)的本質,并沒有發(fā)生變化。
而除此之外,更讓筆者深思的是,余承東說了另外一句話——
阿維塔的未來未知,但此時余承東所闡述的事實,無論是剛剛鬧掰的廣汽,還是“產品定義有問題”的北汽,都已經基本放棄了華為HI模式。
這也就意味著,幫助華為進入汽車行業(yè)的HI模式——智能駕駛,并不能被現在市場所接受。
試想一下,華為如此強大的品牌力、號召力,竟然也沒能將智能駕駛的標簽跑通透,足以可見市場消費者對于智能駕駛的“抵觸情緒”。
退一步講,或許也算不上抵觸,而是行業(yè)在教育消費者時,智能駕駛的觸角并沒能深入到用戶內心。盡管確實會有消費者“選裝”智能駕駛,但大概率不會將其作為買車的基本條件,甚至比智能座艙的優(yōu)先級還要低上一籌。
那么這樣的背景下,智能駕駛不就變成了一個偽命題?
智能駕駛,需要去偽存真
技術上,人們總是將智能駕駛分成兩種。一種是Waymo、Cruise等Robotaxi公司主導的高階自動駕駛,試圖一步到位,跨越式實現;另外一種便是特斯拉為首的漸進式自動駕駛,通過數據的積累,依舊逐漸完善出無人駕駛的功能。
相對比而言,兩者各有千秋。所以,在目前的中國汽車市場上,既有特斯拉的追隨者,以造車新勢力為多;也有直接沖擊高階智能駕駛的Robotaxi公司,向國外大廠看齊。
而除兩者之外,還有一條中國特色氣息濃重的路線——車路協同。
相對于如今市場上車企們所注重的單車智能,車路協同路線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基礎設施的屬性。也正是因為這一屬性,導致了車路協同路線多是政府側在推動,并當做基礎設施布置。
“聰明的車,智能的路,智慧的城市”便是車路協同路線的愿景,但這個過程卻需要付出更多的額外成本。正如國家智能交通系統(tǒng)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笑京所說:車路協同是增值服務嗎?是否應該市場化?
無利不起早,車路協同的未來或許會給交通帶來更多的方便、安全,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利益引導,很難保證其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而這也是王笑京呼吁“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應該考慮以市場化為主”的原因所在。
現在各地政府都在花費成本搞車路協同示范區(qū),但后續(xù)資金、后續(xù)維護卻沒有具體方法去解決。
換句話說,目前有些城市已經興建了幾百個路口的通信設施,但卻沒有產生顯性收益,甚至消費者還不能感受路的智慧,其設備就即將退休報廢,那么更新的資金誰來掏?是否需要某一企業(yè)持續(xù)維護并收取服務費用?
如此一看,車路協同難普及的癥結,或許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問題。
與之類似,關于單車智能的發(fā)展,也就是如今車企們鼓吹的L2+++級自動駕駛,是否也存在某些“本末倒置”的問題——車企們是否真正在通過智能駕駛,解決消費者的普遍問題?
談到現如今的汽車智能,完全可以用“堆料”二字描述出普遍現象。加裝多顆激光雷達、配置多顆大算力芯片,說好聽了是安全冗余,但多出來的硬件成本,是否也加倍放在了消費者身上?
智能駕駛當然不是偽命題,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都不是。只不過如今的矛盾在于,現實市場需求與技術發(fā)展、營銷宣傳產生了偏差。
從功能上來說,智能駕駛能夠幫助司機“開好車”,緩解疲憊,是優(yōu)質服務。而如果這一服務與價格的成本代價太高,人們的容忍度并不會簡單的隨之提高。
只有車企們去除虛偽的包裝,留給消費者切實的智能駕駛功能服務、滿足訴求,才是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
商業(yè)化,才是真正的確定性
簡單來說,智能駕駛屬于人工智能技術在車端的一種應用,而如今的AI圈子也發(fā)生了一件大事——Chatgpt火熱出圈。
與之相同的是,智能駕駛技術同樣需要算力、數據方面的積累,才能量變引起質變。然而市場總是殘酷的,事實證明,只有切實滿足商業(yè)化,才是智能駕駛的確定性與長期主義。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地平線創(chuàng)始人余凱,為智能駕駛潑了一盆冷水:“我覺得十年以后連L3都不會真正實現。”
對此,余凱舉了人騎馬的例子作為例證。他認為,未來人和車的關系,就是人和馬的關系。如果馬撞了人,責任在人;相對應的,自動駕駛的車撞了人,責任也在于駕駛者。
“如果車企承擔了自動駕駛的事故責任,所有車廠都會偃旗息鼓,不敢投入研發(fā)?!?/p>
總得來說,高階智能駕駛不能切實進行商業(yè)化落地,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政策不完善、隱私不能保證、責任無法劃分、技術不成熟……
但歸于一處,其實還是利益劃分的問題。
L2+之所以聲量越來越高,高速NOA、城市NOA也陸續(xù)有車企開放,其原因便是可以在滿足各種政策、技術的條件前提下,商業(yè)化利益發(fā)揮作用,進而實現了正向推動。
只不過依舊需要注意的是,商業(yè)化的前提也存在著2個前提條件:其一,技術可用;其二,消費者會用。
亦如華為憑借鴻蒙系統(tǒng)的加持,掀起了智能座艙的新風潮,其中便是技術的加持和消費者的適用。不同的是,智能駕駛對于技術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消費者感知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只能暫時“降級商業(yè)化”。
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就比如昂貴的激光雷達,是汽車的必需品嗎?實際情況是,如果有人愿意為智能汽車買單,激光雷達就是很好的冗余,大算力芯片也是一樣。
顯而易見,多年的發(fā)展之后,智能駕駛技術正在逐漸釋放出確定性。這一過程,由車企戰(zhàn)略轉變、消費者觀念轉變?yōu)榛A,以技術的切實商業(yè)化落地為手段,推動新能源汽車向著智能汽車的方向發(fā)展。
而無論是特斯拉、小鵬這樣的車企也好,還是地平線、黑芝麻這樣的芯片供應商,甚至整個汽車產業(yè)供應鏈,都會隨著智能駕駛“確定性”的出現,注入更多的活力。
盡管總會有人對智能駕駛不屑一顧,認定其不夠成熟,是偽命題,但廣義的智能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大市場、車企、消費者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請相信,那將會成就一個科技普惠、智能平權的汽車行業(yè),更會越來越好。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healthsupplement-reviews.com/news/qiye/199054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healthsupplement-reviews.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